我记得在书上看到,古代人在丈量土地和测绘时靠的都是人工,朝廷会派遣许多人到不同的地方进行测绘。这样的全国地图,1000年前的人不借助现代技术,是怎样绘制的这么精准的呢,乾隆二十六年(公元1761年),清廷在康熙时期测绘的地图的基础上,加上两次对新疆的实地测绘,汇编成《皇舆全览图》。
1、没有计算机的年代,古人是如何进行测绘的?
谢邀!我记得在书上看到,古代人在丈量土地和测绘时靠的都是人工,朝廷会派遣许多人到不同的地方进行测绘。当然,测绘的结果要很长时间才可以出来的,几年.十几年,很正常。但是测绘和计算机关系不大,计算机只是加快了计算的结果,现在不精确的测绘主要靠卫星遥感,精确的话,还需要人工,比如最近全国的土地确权测绘,就是靠人工!。
2、在明清时代,没有先进的地理测绘技术,古人是怎么测绘地图的?
这个问题问得别扭,在中国古代独特绘制地图历史悠久,在宋元时代技术达到一个很高水平,这里提问者却问起受西方测绘技术影响的明清时代的测绘地图,令人不解,经过大量查阅资料,笔者下面说一下我国古代独特的地理测绘技术,不难从中找到答案,不当之处,留言点评。汉代之前:左准绳,右规矩古人很早已开始了地图测绘活动,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,即传说中的神农氏已测绘境内山川,“始立地形,甄度四海,远近山川林蔽所至,东西九十万里,南北八十三万里,
”另一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也曾绘制全国地图,据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,“轩辕乃修德振兵,治五气,抚万民,度四方。”这里的“度四方”,即是进行全国的测量,并且“作宝鼎三象天地人,”古人早期曾把地图铸在大鼎上,以象征王权。此后的尧、舜也曾进行过全国性疆域测绘,但三皇五帝时期的“全国地图”毕竟是传说,无稽可查。比较靠谱的第一张“全国地图”,应该是上古夏朝开国之君禹所绘铸的《九鼎之图》,
《山海经》中提到,夏禹派大章和竖亥两位徒弟步量世界大小(大范围测绘),可见当时步量(踏勘)是大地测量的基本方法之一。那么难道古人除了步量就没有其他工具了么?当然不是!相传大禹治水时,就有左准绳,右规,其中、绳是测定物体平、直的工具,规是矫正圆的工具,矩是画方形的曲尺,这就是人们最早期的测量工具。禹治水成功,促进了农业发展,使夏朝进入盛世,各部族和九州首领向大禹进贡图画、金属等物品,禹命工匠铸成九鼎,并刻上图,图上有九州的山川、草木、道路以及禽兽的分布情况,这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图,供人们外出交往沟通、狩猎时参考,
而《周髀算经》和《九章算术》证明,最迟到西汉,人们已经能使用多种方法测量山高、谷深、距离,这是地图测绘的理论基础。指南车和记里鼓车最迟在汉代已经出现,这为大规模、长距离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,古发现中国最早的地图绘制于战国时期,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,共有7幅,但这7幅地图绘制的主要是秦国境内山川水系,目前存世的最早的全国地图主要是《禹迹图》和《华夷图》。
汉至南北朝时期:“制图六体”出现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的汉代,地图的绘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,地图的运用更加普遍,地图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,文献记载的主要有地形图、疆域图、政区图、城市图、宫殿图等。这里就直接上图,比较出名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和驻军图,这一时期值得大家记住的一个人就是裴秀,他的“制图六体”该是最早的地图学理论。
官至宰相的裴秀将其总结为六项制图原则,也就是有名的“制图六体”:分率、准望、道里、高下、方邪、迂直,分率就是比例尺,即确定面积和长宽的比例;准望就是方位,即校正地图各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;道里就是距离,即道路的里程;高下、方邪、迂直指的大体就是比较和校正不同地形所引起的距离偏差。裴秀的制图六体为后世的地图测绘者所沿袭,在16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制图理论之前,一直是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制图传统。